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品功能順暢使用。
S-MAX頭盔——三個創(chuàng)客大男孩的硬件夢
狒狒科技這個團隊的名字是從英文“Fitfly”音譯過來的,這個獨具個性的名字能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周忠為此非常自豪:“有一次我跟人聊天,聊了半天之后他連我名字都忘了,干脆就叫我‘狒狒’,我當時還有點不爽。后來一想這樣反而挺好,對別人來說,我是誰不重要,品牌才重要!
相見恨晚的三個大男孩
這個團隊目前只有3個人,CEO陳昊,CTO趙宇,以及CBO周忠。幾個月前,他們在漢能贊助的全球創(chuàng)客馬拉松上碰面,當時陳昊和趙宇在做太陽能戶外音響,建筑設計師周忠則在做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結識以后,相見恨晚。
從左至右依次為狒狒科技CEO陳昊、CTO趙宇、CBO周忠
關于為何他們三人能走到一起,周忠笑道除了都對戶外騎行非常喜愛之外,更因為在做產品方面有共識。作為建筑設計師的他堅持認為好的產品要具備“好看”和“好玩”兩個特性,但是大部分創(chuàng)客對產品的顏值和趣味的要求并不高,創(chuàng)客們往往更注重功能,或者認為外形和有趣可以通過后期改造來彌補,這與周忠的理念合不來,但陳昊和趙宇卻能夠理解并認同他的想法。
決定組團之后,周忠放棄了他原先的項目,和陳昊、趙宇一起開發(fā)太陽能戶外音響,他們現(xiàn)在做的這個太陽能運動頭盔也是從音響的創(chuàng)意演化而來。
最初,他們希望將音響設計成魔術尺的樣子,通過拍打就能夠把“尺子”扣在各種地方。后來他們又覺得,在戶外聽音樂為何非要特意多帶一個設備呢,于是又構思將音響與水壺設計到一起,結果經(jīng)過用戶調研發(fā)現(xiàn)很多人都不愛帶水壺,之后他們還考慮過把音響做成背包、腕帶等等各種形式,但都覺得不太滿意,甚至感到做音響是不正確的選擇。
經(jīng)過CES電子展期間的啟發(fā)后,他們將音響和頭盔粗暴地結合在一起,用兩個共振單元讓頭盔發(fā)聲,再配以語音交互系統(tǒng),S-MAX的初代原型就誕生了。S-MAX頭盔承載了陳昊他們創(chuàng)業(yè)的經(jīng)驗和理念:SPORT、SOLAR、SAFE、SMART……從理念定型、模型設計到手板制作,再加上拍攝產品視頻和剪片,這3個大男孩只花了2周時間。
“好看也好玩”的騎行頭盔可以是這個樣子
S-MAX頭盔后部有左右轉向燈和警示燈,轉向燈能夠以流暢的韻律向左、向右閃爍。頭盔前端也裝配了轉向燈和行車燈,兼具照明的作用。他們將頭盔拆開,在里面鋪設了燈帶和線路,再將3D打印制作的外殼罩回去。從外表上,S-MAX的接合處還略顯粗糙,但燈光的閃爍效果確實不錯。
S-MAX頭盔前后均有轉向燈
作為頭盔亮點的語音交互系統(tǒng)是研發(fā)中的難點。為了能夠更加清晰地捕捉話音,他們經(jīng)過各種構想和試驗,最終決定在頭盔的鎖扣位置安裝一個喉麥。喉麥所接收的話音是由咽喉發(fā)聲系統(tǒng)顫震而做成的聲訊轉化而成,由于不經(jīng)空氣傳送,能夠比較充分地杜絕外在環(huán)境的雜音,可以說本身就自帶一定的降噪功能。除此以外,在頭盔的帽檐部位還有一個麥克風用于拾取噪音音源。兩個麥克風將聲音信息通過藍牙音頻模塊發(fā)送到手機APP,經(jīng)過算法的反向處理進行雙麥克風降噪。這些處理后的聲音信息再轉化為控制信號返回給頭盔,從而實現(xiàn)閃燈、播放音樂、對講等等功能的操控。
喉麥嵌在束帶和鎖扣部位,可以看到線路
趙宇介紹道,目前S-MAX頭盔和藍牙的傳輸距離約有10米,對講則通過手機網(wǎng)絡進行,只要在APP中事先做好人員設置,就可以發(fā)送群體語音消息,甚至進行點對點的勾搭。當然啦,前提是通話各方都要擁有S-MAX頭盔和APP。
在聲音輸出方面,S-MAX頭盔的兩側各嵌入了一個小型共振音響。傳統(tǒng)的音響一般包含鼓膜、音腔,通過空氣振動來發(fā)音,而S-MAX所用的音響卻沒有鼓膜和音腔,取而代之的是,它與整個頭盔融合為一體,讓頭盔本身變成了發(fā)聲介質,按趙宇的話來說,這種骨傳導的發(fā)聲方式讓戴上S-MAX聽歌的人能有一種“頭皮發(fā)麻的震動體驗”。
側面夾孔里嵌入了一個共振音響,長得極(xiang)具(ban)個(cheng)性(pin)
出于安全考慮,頭盔帽殼內部裝置了一個撞擊檢測傳感器。在騎行過程中若發(fā)生了較為強烈的碰撞,在設定的報警關閉時間內(APP中可自行設置)若騎行者沒有回應,頭盔就會通過APP給隊友發(fā)出求救信號,并給緊急聯(lián)系人撥出電話。
這塊撞擊檢測傳感器安裝在頭盔里面大概在頭頂?shù)奈恢?br style="text-align:left;" />
通過咨詢兩位資深騎行愛好者,雷鋒網(wǎng)記者了解到,騎行頭盔的重量對于頭盔品質來說是很重要的參考標準,簡單來說就是越輕的頭盔就越好,戶外運動頭盔產品中,重量小于300克的頭盔就是非常優(yōu)秀的,200克的騎行頭盔更是頂尖級的。但由于智能頭盔需要增加各種元件和模塊,恐怕成品的重量并不能做到與頂尖騎行頭盔媲美。
對于如何減輕S-MAX頭盔的重量,趙宇介紹說,他們采用漢能太陽能薄膜電池來供電,所以頭盔能輕不少,成品的重量會在350-380克之間。
5月份曾在京東眾籌上亮相的LIVALL智能頭盔重量為510克,續(xù)航時間大于30個小時。與之相比,S-MAX頭盔在滿電且不續(xù)充的情況下,理論工作時間可以達到6小時以上。漢能太陽能薄膜電池的轉化效率有13%,且弱光效應很好,即使在陰天也可以讓頭盔充上電,能夠滿足大多數(shù)騎行愛好者的需求。
將先發(fā)優(yōu)勢快速轉化為技術壁壘
既然提到了LIVALL智能頭盔,難免要在功能上讓二者做下對比。周忠認為S-MAX和LIVALL的相似之處并不多:在控制方式上,LIVALL在自行車上配備了小型控制器來實現(xiàn)操作,S-MAX則是語音控制;音樂的播放形式也有普通播放和骨傳導播放的區(qū)別;而在產品顏值方面,周忠評價LIVALL頭盔是“真的把一個剎車燈放在頭盔上”,這種設計方式他并不認同。但LIVALL的踏頻傳感器是S-MAX所不具備的,關于踏頻相關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測算,如速度、踏頻、心率等,也是LIVALL做得更好一些。
在顏值方面,周忠表示S-MAX不輸LIVALL
也許正是因為沒有上述那些功能,一些投資人認為S-MAX頭盔的技術門檻太低。對于這個疑問,周忠解釋道,所謂的技術門檻低對于初創(chuàng)企業(yè)來說也意味著上手快,只要團隊的執(zhí)行力足夠高,在開發(fā)時間上就可以先于別人,后期可以通過諸如購買專利、底層開發(fā)等等手段,將先發(fā)優(yōu)勢快速轉化為自己的技術壁壘。
設計行業(yè)出身的記者卻更為關心頭盔的結構與外形設計問題,因為目前S-MAX頭盔的樣機是在閃電PREVAIL頭盔的原型基礎上進行改造的,這并不是長久之計。
關于這一點,周忠談到他們會為S-MAX頭盔進行自主設計,但并不排除會在設計中參考閃電頭盔,因為后者無論從通風、材質、結構上都已經(jīng)做得相當成熟。
狒狒科技目前正在加緊進行APP的開發(fā)和產品的設計,這款頭盔計劃在今年12月份在國外進行眾籌,明年8月-11月之間完成第一輪量產和發(fā)貨,目前考慮定價在200美元左右。
目前APP的一些界面:從左至右依次為個人主頁、硬件控制、音樂播放
相似的科技夢
雷鋒網(wǎng)記者曾經(jīng)和一些人聊后感慨,在一部分人眼里,還要通過手機來控制的智能硬件已經(jīng)稱不上炫酷了。也許每個人都有一個科技夢,無論這個夢來自電影、小說還是那些神秘又令人向往的預言。在夢里,智能硬件可以無形地融入人類的日常生活,并不再需要特定的某個裝置就可以實現(xiàn)智能化控制,甚至是我想即我見,我說即我做。
做智能硬件的人當然也會有這個夢。當記者問到S-MAX頭盔能否脫離手機進行智能控制的時候,這三個大男孩不同程度地激動了起來。陳昊說他們正在對S-MAX進行相關的底層開發(fā),試圖做到脫離手機,滿足更為直接的智能控制或通訊需求,目前這個研發(fā)還沒有完成,但它是可以實現(xiàn)的。
我并不能想象這會有多難,因為說白了記者也只是一介看客。他們三人將小小的咖啡館填滿了歡笑,讓人感受不到一點失落,曾經(jīng)那2周的夜以繼日、那些刷比賽的日子、沒有錢的日子、找融資的日子、為做產品而刷新底線的日子,甚至好像從未發(fā)生在他們身上,但偶爾,我們會突然沉默那么幾秒,一方是想象,一方是回憶。
責任編輯:HUAHUA
上一篇:太平洋自行車NEW BIRDY問世 折疊體積縮小15%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