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品功能順暢使用。
值否|小試“牛刀”,F(xiàn)AR方遠S3碳纖維輪組
由于前花鼓兩側法蘭更大,幅條傾斜角度也稍稍加大,車圈也作出相對應的調整,左右不對稱偏轉打孔設計能夠更好的避免幅條彎折,增強側向剛性。
S3所采用的碳輻條相比傳統(tǒng)鋼幅條擁有更高的強度,每根幅條可承受340KG的拉力,同等拉力下碳纖維幅條的形變更小,因此騎行的反饋更為靈敏,配合35毫米框高,起步非常輕快,在爬坡時的能夠感受到輪組很“整”。
但甘蔗沒有兩頭甜,更硬朗的輪組難免會暴露出硬帶來的弊端,這對S3輪組對于細碎震動的過濾還是有些欠缺,如果你只在路況一流的鋪裝路面騎行,這都不是事,但如果你要騎在碎磚鋪設的人行道或是有補丁、減速帶的道路上,你可能需要額外留神你的屁股。
因此我建議用戶選擇25-28C外胎來提升舒適性,并且控制合理胎壓,23C外胎還是讓它成為歷史吧。
作為旗艦級輪組,碳圈+碳條只是一個還不錯的“面子”,為了滿足日常維護以及保證幅條的修復能力,方遠還研究了“里子”,車圈內側沒有完全封死,為調整輻條以及更換幅條提供開口,這樣能夠讓想體驗碳纖維幅條輪組,但又怕斷條無法修復的朋友放心。但是,受限于輻條結構原因,S3輪組并沒有采用隱藏輻條帽的設計。
S3后花鼓和C系列結構稍有不同,第一是非驅動側法蘭更大,第二是采用了更為復雜的迷宮防水結構。
前花鼓以及后花鼓的非驅動側都使用了更大的法蘭,為了容納碳纖維幅條更大的膨脹幅條帽,這可能是S系列碳纖維幅條的專屬,因為傳統(tǒng)鋼幅條并不需要這么大的空間。在驅動側我們可以一窺膨脹幅條帽的真容。
通過物理硬連接,在拉力下保證幅條與金屬帽的緊密結合,長時間使用后能避免傳統(tǒng)打膠幅條帽可能會產生的松動、異響。
后輪21根幅條采用2:1分布,驅動側2X、非驅動側直拉,這也是市面上較為常見的編法。加大的驅動側法蘭以及更小的幅條夾角平衡了后輪的驅動剛性與側向剛性,實際體驗來看,后輪不論是在加速時的反應還是搖車的姿態(tài)控制都達到了一流水平。
說完這對S3輪組的大方面,我們再來看看他的花鼓,S系列花鼓采用了傳統(tǒng)螺紋鎖緊端蓋,拆卸保養(yǎng)需要兩個5毫米內六角扳手;ü亩松w與前叉結合處的面積適中,不挑前叉,同時有放射狀紋路增加摩擦力。由于前后軸芯非常粗,因此端蓋的體積很大。
拆卸端蓋后,可以看到內部沒有明顯的油污,軸承外側也有額外的防塵墊圈,防水防塵效果不錯。
兩段式防塵端蓋和花鼓軸承外側的防塵墊圈共同構成了這對S3花鼓的防水結構。
鋁合金塔基在使用后會產生輕微咬痕,這是材料特性所無法避免的問題,為避免咬痕加大而使飛輪移位,塔基上有兩處鋼片補強,因此在半年多的使用后,這對S3輪組塔基的咬痕并不算嚴重。
拆解后花鼓非驅動側端蓋,可以看到軸承藏在很深的位置,而端蓋也有兩段防水隔層,在鎖緊到位后,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空間,隔絕外部水汽以及灰塵,延長了保養(yǎng)周期。
完全拆卸端蓋后,可以看到粗壯的鋁合金軸心,底部的軸承外側有一圈額外的防塵墊。軸心口內有超大的內六角缺口,但是在沒有專業(yè)工具的幫助下,無法將整根軸心抽出。
驅動側端口也可以通過5毫米內六角扳手拆出,隨后才可以將塔基抽出。相比于C系列的開放式端蓋,這種螺紋端蓋可以避免因安裝不到位或是拆下輪組后塔基的異常滑動。
ZIPP 303 NSW也采用了開放式端蓋,雖然日常保養(yǎng)更加簡單,但我經(jīng)常一不小心就把飛輪連同塔基一起抽出,還是有利有弊,我個人更偏向于S3所采用的螺紋鎖緊方式。
因為303NSW后花鼓采用了離合結構,在塔基處是一體的齒輪,并不會脫落,但S3的塔基還是傳統(tǒng)的千斤結構,四個千斤片和對應的彈簧并沒有和塔基完全固定,拆卸時會有脫落風險。
過去某個C系列輪組的使用者就曾表示他的輪組塔基一拔就掉,還丟過千斤片,這種情況在S系列輪組上會成為幾乎不可能發(fā)生的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花鼓都用回傳統(tǒng)方式了,看了下S3細節(jié),感覺我的喬森花鼓也不差
+1
22喬紳?
+1
22對的
+1
22一周前入了方遠S4,感覺還不錯,但是有一個疑問,如果我要上真空胎,是不是要把那一個個小的塑料顆粒胎墊給拆下來才能貼真空胎墊?
對的
+1
22目前在用某小作坊品牌,能用。 打算過兩年預算足了,換方遠或者博士輪 作者能不能寫一個博士輪的對比測評?
+1
22那五點對方遠的點評很到位,而且好像這個沒那么容易掉花鼓蓋了?當年那薛定諤的花鼓蓋讓隊友在格蘭芬多差點GG
+1
23麻煩問下,圖中黑色車是什么車架啊
+1
22期待有碟煞的測試值否
+1
22期待有碟煞的測試值否
+1
22方遠輪確實可以說是國貨之光了~
+1
23廣州美騎網(wǎng)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Magic Cycling Corp.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10602000377號
粵ICP備120458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