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哪個超大城市好騎車?英建筑男環(huán)游世界給你答案
香港
2015年人口總數(shù):730萬
2025年預計人口總數(shù):770萬
自行車出行分擔率估計值:0.4%
日均騎行人次:29256人次
香港在這些大都市里算是一個“異類”。不僅從規(guī)模來看稱不上是“超大城市”,就出行方式而言它也不是一個以汽車為主導的城市。
這里是全球最緊湊的城市區(qū)域之一,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達到5萬人。全球最高的100座建筑中,目前就有34座位于香港。由于城市被群山和大海所包圍,香港一直采取的都是垂直向上的發(fā)展路徑,城市外擴并不明顯。這應該是理想的步行和騎行城市,不過因為香港的通勤距離一般都在8公里以內(nèi),走路和騎行的人實際很少。
從很多方面來看,香港似乎都應該大力推廣城市騎行文化,原因有幾個:超高的城市密度決定了人們的出行距離一般都小于5公里;有限的城市空間讓停車成了大問題;新建城區(qū)主要都集中在平坦的土地回收區(qū)域。然而,也有很多因素讓人們選擇放棄了這個念頭。
比如,香港的氣候非常潮濕——所以除非目的地附近設有洗浴設備,否則估計許多人都不會選擇這種出行方式。城市建筑密度大也限制了道路空間,相比于其他交通方式,汽車享有更多的路權(quán)。自行車出行因此變得困難。
深圳
2015年人口總數(shù):1070萬
2025年預計人口總數(shù):1200萬
自行車出行分擔率估計值:5%
日均騎行人次:537450人次
中國政府希望將珠三角地區(qū)(從廣州到深圳)的9個城市融合起來,打造一個4.1萬平方公里的大都市區(qū),總面積相當于大倫敦區(qū)的26倍。未來6年間,政府預計投資1.5萬億元,全面整合該地區(qū)的交通、能源、水資源和通訊網(wǎng)絡,但是城市騎行工程建設目前暫不作為重點考慮。
剛到這里時,我對深圳和香港之間的對比感到無比驚訝。因為深圳擁有一套健全的自行車道路體系,居民區(qū)附近配備了很多公用自行車租賃點。人們也會在市內(nèi)騎車出行,過去10年里深圳的自行車出行分擔率也在不斷上升。
但是深圳的問題出在了一條大路上。類似高速公路的街道模式將整個深圳市分割成了網(wǎng)格狀,或者是常規(guī)大小的街區(qū)。這些高速公路中間是各種開發(fā)區(qū),街道模式更不相同,一切都取決于周邊地域開發(fā)商的“建筑風格”。
這就意味著,自行車道只會出現(xiàn)在封閉的街區(qū)里?焖俚陌l(fā)展導致整個城市規(guī)劃呈現(xiàn)碎片化,街區(qū)之間聯(lián)系非常薄弱。要穿過50米寬的大馬路去鄰近的街區(qū),走路的話大概需要半小時,所以當?shù)鼐用褚话銜x擇打車。
雖然有些地區(qū)騎車出行的氛圍很濃,但是并不是整個深圳都是這樣。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有些地區(qū)可能會有行人/自行車地下通道,雖然比較少見,但是卻成了送貨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主要的選擇。
這就導致深圳同時運行著5套公用自行車系統(tǒng)。而自行車交通路網(wǎng),以及將騎車人與機動車分隔開來的自行車專用道也只是在某些地區(qū)才有。對于深圳這座Beta+級別的城市來說,未來幾十年,若想保持現(xiàn)有城市布局的發(fā)展勢頭,只有打破城市道路隔斷,用可再生能源汽車代替現(xiàn)有傳統(tǒng)汽車,否則就只能重新規(guī)劃了。
廣州
2015年人口總數(shù):1250萬
2025年預計人口總數(shù):1670萬
自行車出行分擔率估計值:5%
日均騎行人次:622900人次
廣州是中國第三大城市,而且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的勢頭。深圳建市只有短短40年,而廣州卻是一個歷史名城,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上世紀50年代之前,廣州一直維持著原有古城墻限定的城市范圍。而在這之后,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外加大量的人口涌入打破了廣州原有的地域限制,城市外擴正式開始。也就是從那時起,一座新城在廣州舊城西邊拔地而起。
廣州新城之中高樓林立,穿插其中的是最多可達12車道的寬幅大道。這種中國城市建設的古今對比讓廣州成了研究城市規(guī)劃對人口移動影響的最好范例。
正如所料,廣州老城里自行車、行人、私家車和公交交錯混行。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搬出去居住,每天從城郊通勤上班。
也正因如此,廣州的交通壓力也大大加重。但是由于堅持嚴格的單行道和交通管制措施,廣州老城卻很少出現(xiàn)堵車現(xiàn)象。五羊是上世紀60年代政府創(chuàng)立的著名自行車品牌,其廠區(qū)就坐落在老城邊上,這個品牌的自行車如今在老城區(qū)依舊隨處可見。無論是狹窄的街道,密集的五六層的老建筑,還是熱鬧的市井生活,都讓自行車成了在廣州老城穿行的最佳方式,而其他的交通工具總顯得格格不入。
而這種對比在人煙稀少的新城更是明顯。那里到處都是沖天的高樓、碩大的公共廣場以及異常寬敞的道路,換句話說,這種新城模式完全打破了可持續(xù)交通這種既有的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