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網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品功能順暢使用。
哥本哈根市長:騎自行車上班的才叫潮男
作為全球最宜居城市的掌門人,弗蘭克·延森身上也體現(xiàn)著哥本哈根式的環(huán)保作風——將自行車作為最重要的出行工具,即便在寒冬臘月也堅持騎行。
但在一個將環(huán)保書寫得如此徹底的城市,其實在20世紀中后期也經歷過環(huán)境惡化、能源匱乏的時期,現(xiàn)實倒逼人們開始反思,繼而展開了自下而上的改革——拓寬自行車道,清潔能源發(fā)電,垃圾再利用等,如今的哥本哈根正從最頂層的制度設計保證這座城市的潔凈宜居。
大多數(shù)人對丹麥哥本哈根市長弗蘭克·延森(Frank Jensen)的第一印象是“潮”。運動達人、衣著時尚、過著企業(yè)高管的快節(jié)奏生活,這些都讓他和人們刻板印象中的政客區(qū)分開來,挾卷著一系列諸如“霸道總裁”、“親民領袖”、“潮市長”等耀眼頭銜登場。作為“全球最宜居城市”的市長,他所受到的關注度甚至不亞于丹麥首相。
來自車比人多的自行車王國,延森有著深厚的自行車情結——放棄特斯拉以自行車代步,即便是出訪12月寒冬的北京,自行車也是必不可少的坐騎。熱衷運動的他每天都會在早上6點起床跑上5英里,然后讀新聞、看文件,并在9點準時抵達市政廳。不忙時,他也會和大多數(shù)哥本哈根市民一樣在港口清澈的水中游泳,但市長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萊恩卻把延森的不忙比作一種奢侈,“晚睡早起”和“在路上”才是他生活的常態(tài)。“市政大廳周一至周五對市民是開放的,但人們卻很少能夠看到市長,因為他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開會、出差,或是在哥本哈根市內的各大機構、公司和市民交流,他每天的行程都是滿滿的!比R恩告訴《周末畫報》記者。
長時間以來,許多中國人對丹麥的認識可能還停留在安徒生筆下的童話故事。但丹麥遠不止于此,這里有著最前沿的工業(yè)制造和建筑設計:隨處可見的白色風車和遍布大街小巷的風力發(fā)電,電子交互與文化傳承并重的博物館,可以隨意組裝部件、選擇顏色的自行車……無論衣食住行,這里處處都滲透著設計的理念,而創(chuàng)意和效率也往往被丹麥人奉為人生信條。真正讓丹麥在全球“火”了一把的還是雜志《Monocle》連續(xù)數(shù)年將哥本哈根評為“最宜居城市”。曾任紐約市長的邁克爾·彭博多次表示紐約在城市環(huán)保方面應視哥本哈根為榜樣,悉尼、莫斯科相繼采取“哥本哈根模式”增加了多條寬廣的自行車道。在環(huán)境治理方面亟待取經的北京也不甘落后,與哥本哈根結成了姐妹城市。
從污染鬼城到自行車之都
對于在哥本哈根生活了15年的喜娜來說,自行車無疑是必需品。在哥本哈根,無論天氣好壞,去任何地方,市民都將騎自行車作為首選出行方式。50%的哥本哈根人每天騎車往返,哥本哈根市的自行車數(shù)量比人口數(shù)量還高。市內有將近400公里的自行車道,每天有近4萬人在最繁忙的自行車道穿行。為了方便騎行者,政府設計出自行車高速公路(Cykelslangen),又稱自行車蛇形路,高架橋上只有自行車可以通行,騎行車可以從橋梁一端的港口輕松跨越水面,高速抵達另一個港口。喜娜告訴本報記者,“現(xiàn)在哥本哈根處處都以自行車優(yōu)先,甚至下雪都會先清理自行車道,人們似乎再也沒了借口(不騎自行車)。”
哥本哈根阿邁厄廣場上停滿自行車的一角
誰能想到,如今干凈、整潔的自行車之都卻也經歷過噩夢般的污染時期。1987年延森初到哥本哈根,看到這座城市污染嚴重,很多企業(yè)瀕臨破產,市民們也紛紛搬離。雖然哥本哈根早在1892年就設計了自己的第一條自行車道,但在20世紀中后期,汽車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和人均財富的增長讓哥本哈根的汽車銷量直線增長,自行車使用量跌到了10%的低谷。當時全球范圍的能源危機倒逼這座城市作出改變,一大批市民走上街頭,和丹麥自行車協(xié)會一起要求政府在環(huán)保方面付諸行動,一場由下而上的改革自此席卷整個丹麥,自行車作為出行工具重新被普及。21世紀伊始,新官上任的延森開始大范圍拓寬自行車道,不惜重金推行“十年計劃”—從2006年到2016年,哥本哈根市政府計劃耗資約4億丹麥克朗擴建70公里的自行車道,其目的是為了讓這座城市在2025年成為全世界最適合騎行的城市。
哥本哈根街頭空曠,三名騎自行車的年輕人在交通信號燈前等待通行
環(huán)保造城
在天晴時,哥本哈根抬頭可見無垠藍天;出門跑步不用擔心霧霾;自來水管里的水可以隨意飲用,這樣的生活讓世界各地人士向往。在延森看來,環(huán)保是打造宜居城市的第一要務。除了自行車道,他頗為驕傲地向記者介紹了哥本哈根的供熱、制冷系統(tǒng)。哥本哈根的供熱系統(tǒng)覆蓋率現(xiàn)已超過98%,市民們可以通過比石油、煤炭更為便宜的價格獲得政府供熱。這些熱源大多來自垃圾再利用,與大多數(shù)城市不同,哥本哈根只有約2%的垃圾被衛(wèi)生填埋,其余均被用作供暖的原材料。除此之外,臨海的哥本哈根在制冷方面具有天然優(yōu)勢,北歐海水冰冷,通過技術加工和管道輸送可以成為天然的制冷器。延森指著市政大樓對記者說:“我們市政大樓夏天就在用這種海水制冷。”為了實現(xiàn)2050年成為首個碳中和城市的目標,全城上下傾巢出動,大到各個機構的節(jié)能減排,小到賓館的衛(wèi)生卷紙都標記著“環(huán)!焙汀盎厥赵倮谩。
哥本哈根的人口正在以每年10%的數(shù)量增長著,來自丹麥全國各地的人才在此匯聚。雖然當?shù)匚飪r不菲,但高稅收下的高福利制度、無需買車、收入不菲,此三項足以讓許多人趨之若鶩。喜娜欣喜于這個城市在擴張和國際化的過程中,依然保留著完好的歷史遺跡,“雖不像紐約、北京那么大,但這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哥本哈根人口中,他們的一天是這么度過的—白天,他們可以在超市買到從屋頂上采摘的有機蔬菜和海里剛剛打撈起的海鮮;深夜,他們可以去到很晚才打烊的餐廳饕餮一番;大多數(shù)人還會在飯后和兩三摯友小酌一杯。
如今,延森正著手打造一個耗資數(shù)億丹麥克朗的公交系統(tǒng)項目,由于文物保護,很多時候項目不得不數(shù)次擱置,又再度重啟。作為一名政客,延森說他對于事情的反復早就習以為常。偶爾,他會羨慕中國,在他眼里,中國是效率的化身,然而一件事情在丹麥卻要“討論,討論,再討論”。他對記者說,“我從自己的企業(yè)背景中學到了執(zhí)行,但丹麥的政治卻完全不是這樣的,所以對的方法才是改變哥本哈根的不二途徑!
綠色的哥本哈根
在中國各大城市因汽車過量而時常擁堵、污染嚴重的當下,哥本哈根的絕大多數(shù)市民都選擇了自行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那里儼如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自行車無處不在。綠色,在哥本哈根擁有自行車人數(shù)及騎車出行比例等多項指標上清晰可見。
原來變成潮人很簡單,不用燙頭發(fā),不用穿講究的服飾,不用背名牌包,只要騎上單車上下班,你也想加入潮人系列嗎?踩上單車去追夢唄!
美騎倡議騎車上下班,如果你也是單車上班族,歡迎加入微博話題#騎車上下班#分享心情與故事。
責任編輯:凌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