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網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品功能順暢使用。
GPS手表TomTom MultiSport Cardio深度評測
作為第一款國內上市的內置心率GPS手表,TomTom MultiSport Cardio(以下簡稱Tmc)備受矚目。光電式心率傳感器是近年來運動手表在硬件架構上的最大革新。它不再需要傳統(tǒng)的心率帶,大大的解放了運動愛好者,真正讓你做到了心動、行動,隨“心”而動。
Tmc是目前工業(yè)設計上最成功的同類產品,之前GPS手表設計重點更多的放在了功能上。而Tmc的外形簡潔,配色靚麗,做工與材質也領先于同行。通過選擇不同配色的表帶,可以適應日常工作生活的各種場景。
之前佳明在某種程度上確立了GPS手表的一些行業(yè)標準,例如經典的四分屏設計、表盤與屏幕上的大量標注、繁多的自定義功能等等。而TomTom 在設計上有著自己獨到的思路,更強調易用性和統(tǒng)一的用戶體驗。Tmc在我手中,和在一位對數碼產品沒有太多鉆研興趣的跑友手中,使用上并無太大的差距。簡約的外觀、簡明的系統(tǒng),Tmc不是為極客準備的產品,而更加的大眾化。
如果說最初是因為光電式心率而關注Tmc,那么在評測的這段時間,更吸引我的是TomTom的多渠道開放式數據平臺。你的運動數據可以自動同步到六家主要的數據平臺,最大程度的尊重用戶的使用習慣,這是一項真正的殺手級應用,也會是本次評測的重點之一。
TomTom
TomTom來自荷蘭,是導航產品市場的領導品牌。而他們的運動手表系列則要從Nike說起。
2012年,TomTom和Nike聯(lián)合推出了雙品牌的Nike+ SportWatch GPS手表,借助Nike對運動產品的經驗,TomTom成功的切入了市場。同時依靠Nike的品牌號召力和渠道,Nike+手表取得了不錯的銷量,特別是在中國的行貨市場銷量排名第一。
2013年,TomTom推出了獨立品牌的新一代產品,面向跑步市場的Runner和面向鐵三市場的MultiSport。
2014年,在引進了光電式心率的新技術之后,TomTom推出了第三代產品Runner Cardio和MultiSport Cardio,并正式推向中國大陸市場。
這樣TomTom就以三代五款核心主機,再搭配心率、步伐、騎行等多種配件組成了完整的產品矩陣。
本次為大家評測的是旗艦款——TomTom MultiSport Cardio with Cycling
開箱報告
亞克力的外包裝在同類產品中屬于比較高大上的
打開包裝取出全部物品:主機/表帶、充電底座、車架適配器、速度/踏頻傳感器、速度磁鐵、踏頻磁鐵、藍牙心率傳感器/帶、扎絲和膠墊等一些輔料,還有三本說明書(主機/心率/騎行套件)
Tmc在外形采用了極簡化設計,正面除了品牌Logo之外沒有任何多余的字母。所有的實體按鍵集中在表盤下方,圍繞GPS天線構成一個四向鍵。通過對菜單操控的合理優(yōu)化,四顆按鍵就能非常方便的操作手表了。
其實Tmc另外還有一個虛擬觸控鍵,就是屏幕右側三顆白點的地方,作用相當于背光鍵。不過Tmc的背光提供了夜間模式,系統(tǒng)會根據時間在夜間運動時使背光常亮,非常方便,所以這個鍵基本用不上。后面講解菜單時我會說明如何打開這個功能。
手表背面就是Tmc的核心組件之一,光電式心率傳感器了,很科幻很高大上!
Tmc采用了可分離式表帶,即是為了方便鐵三比賽時的快速切換,也有出于時尚的考慮。
13版有4款極窄、3款窄和4款寬表帶,而14版因為要屏蔽外光源的干擾而加了裙邊,只有5款不同配色的寬表帶。
在咨詢廠商給出的答復是13款和14款的表帶不兼容。但據國外跑友的反應,13款和14款的表帶實際上是兼容的。而廠家之所以會回復我不兼容,主要是14款表帶有裙邊設計,這是為了阻擋環(huán)境光對心率傳感器的干擾。而根據我的實測即使不用表帶,心率傳感器依然是準確的。所以對重量比較敏感的跑友可以選擇另配一條13款的窄表帶。
通過選擇不同配色的表帶,可以搭配不同的服裝。從圖片上看,全黑的表帶即使在大多數商務場合也是和諧的。而我這次測試時,也特意挑選了和表帶配色同款的T恤。
希望后續(xù)能夠推出明黃、水藍、草綠、粉紅等更加亮騷的配色。
寬表帶、三針孔都是出于讓手表佩戴的更穩(wěn)定,以方便心率測量的考慮,同時我注意到帶孔的行距更緊密,同樣的長度,友商都是7孔,而TomTom有9孔,這能夠讓表帶的松緊度更舒適。
接下來看一下配件,首先是充電底座。相比夾子,底座顯得更有檔次
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下的是,充電并不需要將主機從表帶上取下
Tmc依然支持外接心率帶,這主要是方便騎行時使用。在主機安裝上車架的時候來提供心率數據。Tmc使用的是藍牙4.0技術(一般也稱低功耗藍牙、智能藍牙)
車架適配器,這個適配器并不是騎行套件內的,而是所有的Tmc標準版都會附帶一個。相比傳統(tǒng)的卡座,這個適配器是免扎絲安裝,拆裝更方便。
速度/踏頻2in1傳感器,TomTom在兩個傳感器之間用類電話線的可伸縮設計,這顯然在安裝上更方便,特別適合曲柄和輻條的疊加區(qū)域有限的小型車,例如我這次測試使用的大行P8。
然后就是三本說明書,主機、心率、踏頻/速度各一本,另外正式上市的版本應該還有一張保修卡。大約是繼承了主機的簡約設置,說明書也非常簡約,主機四頁,傳感器各只有一頁。這個嘛,不該簡的還是不要簡了。當然,既然你有機會看到我這篇評測,那么有沒有說明書就不太重要了,哈哈
實測長度57.22mm,寬41.77mm,厚(含心率)14.72mm,厚(不含心率)11.94mm。
總重量是62g,主機32.2g,表帶29.6g,請原諒我的秤有點誤差。
(25插入各品牌長寬重對比表,如果下面的表格可以直接粘貼到頁面,可不用)
據國外跑友的評測,13款極窄表帶的重量是22g。如果給Tmc也選用極窄表帶,那么重量約為54g,這就相當于同類產品的主流水平了。
最后以產品規(guī)格表來結束開箱。
產品解讀之主機
14款產品因為在歐美已經發(fā)售有一個季度,所以核心系統(tǒng)成熟度非常高。我在測試中只發(fā)現了兩個bug,我會如實反映出來,并給出廠家的答復。Tmc的主要問題還是菜單的中文化還不完美(例如之前把“心率”翻譯成“心臟”)。我已經提交了一份修改清單,相信正式版會作出修正。所以我手上的工程樣機,中間有很多術語和名詞可能會和最終版有所區(qū)分,下面評測中的菜單講解,廠家已經修改的采用廠家回饋的新菜單,其他以我手上的機器為準,請大家閱讀時注意區(qū)分。
首先是手表的主界面,時間、日期,簡單明了
向左是手表的狀態(tài)信息,包括電量、存儲使用率、GPS信息下載狀況、固件版本號和手表的序列號。TomTom的固件升級是連接到電腦后自動升級。固件升級會保留你原有的設置和數據。
整個根目錄的結構是這樣的,其中“設置”和“活動”是主要菜單,下面我們先說一下“設置”
設置——時鐘,這里可以設置鬧鐘、時間、日期、12/24小時制。另外TomTom提供了連接電腦自動校正到電腦時間的功能。
設置——傳感器——心率,可以選擇關閉、內置傳感器和外接傳感器
設置——傳感器——自行車,這里可以鏈接踏頻/速度傳感器
設置——電話,在這里鏈接手機來實現數據的即時上傳分享,這個功能別家也有,但TomTom把數據分享做到了強大的令人發(fā)指的地步,后面我會專門開一節(jié)來介紹
設置——飛行模式,打開后會關閉藍牙
設置——選項——單位,選擇數據的單位使用英制還是公制
設置——選項——按鍵聲響,選擇按鍵反饋的效果
設置——選項——演示,給以給各個運動模式添加演示效果,幫助使用者快速熟悉
設置——選項——夜間模式,就是智能背光,強烈建議各位打開,這樣在夜間運動時,背光會自動常亮,非常方便
設置——選項——鎖定,打開后,在運動時需要長按退出鍵結束運動,可以有效防止誤觸,建議打開
設置——選項——個人資料,會根據你的年齡體重等數據計算心率區(qū)間、卡路里等數據,建議照實輸入
設置選項基本上一次設置后就不用再管了,下面我們進入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活動”菜單
在主界面按右鍵進入“活動”菜單,分別是“跑步”、“自行車”、“游泳”、“跑步機”、“自由式”和“秒表”。
其中前四項運動模式的內容是大同小異的,我就以“跑步”模式為例來講解
選擇“跑步”進入運動準備界面后:
按左鍵返回“活動”菜單重新選擇運動模式
按上鍵查閱歷史運動數據
按下鍵選擇不同的訓練模式和設置
按右鍵開始運動
歷史數據頁面可以查看你所有的運動記錄,選擇記錄后可以查看當次的運動概覽。TomTom沒有提供數據刪除功能,這樣存儲多了之后會有所不便。
下面說明一下運動模式中的設置菜單。“訓練”和“指標”是四大運動模式共有的菜單。在游泳模式下還有“泳池長度”和“手腕”,單車模式下有“輪徑”的設置
跑步——設置——訓練——無,自由訓練模式
跑步——設置——訓練——目標,可以按“距離”、“時間”、“卡路里”設置訓練目標,會有相應的動畫界面,在你完成一些整數百分比時還有震動彈窗提醒。
跑步——設置——訓練——間歇訓練,可以方便按時間和距離設置間歇訓練計劃
跑步——設置——訓練——圈數,可以選擇按時間或者距離自動分圈
跑步——設置——訓練——區(qū)域,可以選擇按一定的配速或者心率區(qū)間訓練。這里有一個小bug,在心率——自定義,對心率數據進行設置后,無論是“確認”還是“退出”,均出現系統(tǒng)重啟,無法設置成功,同時會丟失部分對主機所做的其他設置。廠家表示會在正式上市前修正。
跑步——設置——訓練——比賽,使其翻譯成“挑戰(zhàn)模式”更貼切。你可以選擇自己的運動記錄或者是系統(tǒng)預設的一些目標來挑戰(zhàn),會有相應的動畫界面
了解完這方方面面的設置以后,就可以開始訓練了
TomTom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圖形式訓練模式,在運動時,你只要按右鍵就可以看到心率區(qū)間、各心率區(qū)間的百分比以及心率曲線圖,把自己的硬件優(yōu)勢發(fā)揮的淋漓盡致。
相比同行而言,TomTom提供的數據比較少,只能在屏幕上方自定義兩個數據段。這個,我只能表示蛋蛋的憂傷了……我在大多數公路賽跑中,習慣在主頁面設置“時間”、“距離”、“配速”和“心率”四項數據,這樣大多數時候,我只需要抬起手腕就可以了解到主要的運動信息。而使用Tmc,我一次只能看到三個,要想看到第四個,我就必須按鍵。更糟糕的是,主屏幕的可翻動數據的次序是一定的,不能調整,也不能增刪。我需要按鍵三次才能從心率翻到配速,這真的很痛苦啊!
從產品的整體設計來理解,這種簡約的界面體現了TomTom讓運動更純粹的思路。很適合大眾跑者。但對于裝備黨來說,可玩性就差了一些。
主機在設計上還有兩個小亮點,一個是完成訓練后可以調整距離,這項很棒,特別是在GPS信號差的時候,對校準訓練數據很有幫助。另外一個就是秒表模式,TomTom的秒表模式和iphone的秒表是一樣的。這是一項完全取代傳統(tǒng)運動手表的功能,在使用秒表模式時,GPS、心率都是關閉的,很適合跑圈。
產品解讀之網站
TomTom官方的數據網站和手表一樣,也是走的簡約路線,然而TomTom提供了無與倫比的第三方數據分享功能,從而在后期數據分析這一重要功能上秒殺了諸多競爭對手。
首先從TomTom的客戶端MySports Connect開始,軟件界面很簡明。首次使用時,會有一些簡單的設置,按說明操作既可以。之后會自動跳轉到官網和MapMyFitness的注冊頁面。安裝成功后,連接手表會自動下載QuickGPSfix,幫助實現快速定位。
上半部分左側有兩個快捷按鈕,一個是打開默認的TomTom官網MySports和第三方MapMyFitness網站;另外一個是打開本地數據文件夾。
上半部分右側是手表同步的狀態(tài)
下半部分有三個標簽頁,“手表”顯示的是一些狀態(tài)信息,你可以在這里設置手表名稱以及與電腦同步時間
第二個“TaiWan MySports”是預留的中文數據平臺頁面
最關鍵的就在第三個頁面“更新并導出”,這里提供了四個第三方網站、一個第三方本地客戶端和五種數據格式文件的自動存儲上傳!TT對第三方實現的是無縫傳輸,而你在TomTom MySports Connect所做的分享到第三方的設置會被自動應用到TomTom MySports app上,也就是說一次上傳,全網絡、全終端(PC、Mac、iOS、Android)分享
出于評測需要,我添加了所有的第三方數據網站,大家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添加習慣的網站;蛘呔褪褂霉倬W和默認的第三方MapMyFitness
在MySports Connect里添加了第三方網站后會自動彈出關聯(lián)頁面,這個很類似國內論壇的使用QQ和微博登陸,即一個帳號,全網通行。
綁定mmf
綁定endo
綁定runkeeper
因為這些網站的功能實在是強大,我就不一一介紹了,我簡單說一下官網和MapMyFitness。
官方網站目前還只有英文,如果你英文不太好的話,推薦使用chrome瀏覽器,自動翻譯功能很方便。這是網站主界面,右側是各項項運動的數據匯總,左邊是運動記錄列表
點擊“View Acitivity Details”按鈕可以打開單條運動數據的詳細界面
點擊主界面左上方的“菜單欄”,就是三道橫杠那個圖標,可以打開菜單。四項分別是“數據版”(也就是主界面)、“訓練”(這個還沒有開放,成吉思汗)、“活動匯總”和“設置”
數據匯總里面可以看到你的總運動記錄和數據列表。設置主要是對你的個人信息做出設置,其中部分會被直接同步到第三方數據網站
官網顯然走的簡約風,更適合大眾,對于嚴肅跑者來說就有些不夠看了,沒關系,我湯姆還有強大的第三方,哈哈!
在多家第三方數據網站中,我比較推薦MapMyFitness。首先,MMF的web、iOS app、Android app都有中文版;另外就是MMF本身就是MySports Connect的默認分享方,你直接用TomTom賬號就可以登錄。而實際上MySports Connect上面有MMF的快捷按鈕,所以神馬輸入賬號密碼之類也統(tǒng)統(tǒng)不用的。
我不打算詳細講解MMF,只給大家推薦一個有意思的小功能——運動軌跡實景回放。你可以在這里查看你的馬拉松路線的全程風景,在比賽的時候有沒有覺得匆匆而過,寶山空回呢?MMF可以為你稍補遺珠之憾。這個功能還有一個妙用,你可以導入預定參加比賽的gpx軌跡,例如港百、TNF100之類,然后你就可以查看到路況了,哪里有沙灘,哪里是石板路,都一目了然,成竹在胸了!
除了現有的第三方之外,為了方便中國用戶,TomTom準備引用臺灣MySports作為中文專屬的數據平臺,目前平臺已經在最后測試中。另外TomTom還有在大陸尋找第三方合作,前期已經和益動做過溝通。個人預計,如果推出國內合作方,不是益動就是咕咚了。
這部分測試中,發(fā)現的一個bug是無法通過TomTom MySports Connect實現數據文件保存到本地。可以看到以日期命名的文件夾,但全部為空。我咨詢了TomTom的工程師,他們表示他們測試是可以的,我猜測問題可能出在我使用的是測試版的MySports Connect,畢竟這個基礎功能在國外已經使用一年多了。
產品解讀之app
除了web端之外,TomTom還提供了手機app,同樣基于TomTom無縫分享的設計,Tmc數據會被自動上傳到大量的第三方app,這對于喜歡曬數據、玩社交的跑友顯然是一大福音。
下面一起來看一下官方app,主界面就是數據列表
點擊數據可以查看明細
點擊主界面左上角的菜單鍵可以看到5個菜單項,第一項就是主界面;第二項是賬號信息;第三項是鏈接手表(Tmc其實是可以直接連接手機傳輸數據的,本節(jié)后面我會說一下);第四項是數據設置,如果手機的流量包比較小的可以選擇盡在wifi下上傳下載;第五項是廢話列表。官方app和官方網站一樣的簡約又簡單。
下面是對同一段運動數據的iOS app界面,從左到右為:官方app、MapMyFitness、endomondo、runkeeper、strava
雖然MySports沒有Android版,不過基于TomTom在數據分享上已經打通了第三方底層接口,一通百通,所以依然有多個的第三方Android應用可以使用。下面是同一段運動數據的Android app界面,從左到右為:MapMyFitness、endomondo、runkeeper,相比iOS陣營,這里要單薄一些,只有三家支持。官方沒有Android版,而strava需要root手機后才能使用,為了降低大家看評測的難度,我就不說這個root了。
本次iOS測試的主力機是ipod touch 5,Android測試的主力機是小米3,同時我做了iphone 5 和 iphone 5s的兼容性測試,全部ok。推薦機型中只有4s沒有借到機器未做測試。當然理論上ipad 2代以后,ipad mini全系列也可以支持,如果你確定你要帶一塊盾牌去跑步的話。
最后,我對TomTom的數據分享做一個總結:你的運動數據可以通過電腦上傳到網絡,然后就會自動分發(fā)到你選定的全部第三方。真正做到了一次上傳,全網享用!
下面是我對各網站和app的實測通過表和中文支持表:
注:“中”表示有中文版本,“√”表示可使用,空白表示無法使用
其實Tmc是可以直接鏈接手機app上傳數據的,這能讓你的社交分享更迅捷。但是國行因為上市時只有主機和MySports Connect作了漢化,而MySports app的中文版要晚一些才有,所以行貨暫時沒有開放這個功能,不
過我在工程機上已經測試成功,細心的朋友應該已經從上面的照片和截圖中看出端倪了。相信中文版app放出的時候,我們就能享受到更便捷的上傳了。注:“中”表示有中文版本,“√”表示可使用,空白表示無法使用
TomTom官方的MySports app目前只有iOS版,而沒有安卓版主要和藍牙的版本問題有關,這個問題我在之前友商產品的評測中已經說的很清楚,有興趣的百度“滑言橋語大戶外時代”即可。
用小米3測試了一下,是能夠連接到設備的,所欠缺的只是安卓版的app了。
另外我用嘗試了用藍牙連接電腦(HP tc4400),結果是無法發(fā)現設備,這大概和我電腦的藍牙版本較老有關(2.0),當然,即使能連上也要客戶端支持才可以。建議TomTom盡快推出MySports Connect的藍牙傳輸功能,以減少頻繁充電,延長電池壽命。
一小步、一大步
從硬件來說,TomTom MultiSport Cardio最大的創(chuàng)新就是集成了光電式心率傳感器,從技術上來說是一小步,但從自由運動的角度來說則是一大步,從這一刻起,跑步手表不再需要其他附件,讓你真正做到隨心而動。
這項技術通過傳感器上的兩個LED光源發(fā)射信號,通過光線的反射來監(jiān)控血流速,最終實現對心率的讀取。在舊金山州立大學進行的一項獨立測試表明,與傳統(tǒng)心電圖相比,這種內置的心率監(jiān)測器同樣具有99%相似的高度精確的表現。而根據我自己的使用來看,準確性也是非常高的,這點在后面的實測中會反映出來。
廠家有建議的佩戴方式,我自己測試,如果戴在腕骨和手掌之間的位置,也能正確測量,但是手部做動作時可能會影響準確性,例如比賽時取水、鹽丸等動作。所以建議大家還是按廠商要求佩戴。
相比傳統(tǒng)的心率帶,集成式心率感應的好處多多
首先,避免了部分人會有的心率帶磨損皮膚的問題,在運動時汗水浸濕磨損部位還是很疼的。
其次,避免了影響問題,夏季的時候光膀子帶心率帶經常招來異樣的目光
最后,能夠培養(yǎng)運動愛好者使用心率數據的習慣,這會讓訓練更安全,更有效率
跑步實測
搜星速度非?,而且是那種很穩(wěn)定的快,開放環(huán)境下實測中還沒有碰到超過30秒的情況。在還沒有聯(lián)機下載QuickGPS數據的情況下,第一次室外開機就只用了10多秒找到信號。
首先我做了一次跑步機模式測距準確性的測試,請大家忽略圖上2公里,那是我為了測試運動后的數據調整功能而做過調整后的數據,在實際跑動中一圈Tmc的數據在385米左右,視你抬手看數據的次數而定,第一圈我因為觀察數據觀察的比較多,影響了擺臂,所以只有350米,如果你能堅持一整圈不看表的話,大約就是385米~390米,誤差大約3%。另外在圖上心率是158,步頻是159。
本來我使用了adidas micoach pacer做對比測試,因為大家都是重力感應測速,比較有對比性,可惜這兩天micoach官網又打不開詳細數據了,所以只有一個匯總的對比,既圖上標藍顯示的那一條?梢钥闯鰉icoach測得的心率是157,步頻是160
然后是GPS測距與循跡的測試,我在標準跑道上除了極少超越散步者之外,嚴格按一道跑動,最終數據是5.08k,誤差1.6%。如果考慮到超越時多跑的一點距離,那么誤差還會再小一點。至于循跡能力,從完美的軌跡圖就可以看出來了。
最后是心率準確度實測,同樣還是上面那個5k,這是麥哲倫Switch Up的數據圖,請忽略心率最后那段直斜線,那是關機時誤操作了。可以看到兩個數據一個是166,一個是167。
下面把兩個心率的圖標單獨對比,可以看出兩條曲線基本是同步的。我在實測中的觀察到的數據基本上兩者差距不超過2bpm。
我注意到亞馬遜上有不少反應心率不準的跑友,其中提到比較多的兩個原因是汗水干擾和佩戴不緊。
對于前一個原因,我不認同,因為我本身就屬于多汗體質,加上現在深圳的天氣,基本上手表是在汗水中完成測試的。況且我在游泳中也做過測試,所以汗水應該不是影響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則是個很大的干擾,我有過一次實測,因為戴的表過多的緣故,最后心率數據慘不忍睹。經過我的實踐,佩戴手表松緊度的標準是:一定不能松動,要求跑動中正常擺臂時手表不會晃動即可。因為表帶和肌肉都是有一定彈性的,所以也不需要戴的太緊。
游泳實測
首先是防水測試,從我使用的第一塊手表SGW-200開始,所有號稱防水的產品都要先在我家水桶(手表界的殺威桶)里過一夜再談其他。到目前為止,同志們都還是經得起考驗的。所以游泳、沖涼、水下按鍵什么的都ok。
Tmc只提供了室內游泳模式,什么GPS、心率都沒有開放,而使用重力感應再根據你預設的泳池長度來記錄劃水次數,距離和速度等等數據,而且只支持自由泳,還要比較標準的泳姿和翻轉動作。這對于純業(yè)余腐敗型休閑泳者來說,難度大了點。
但我相信,專業(yè)泳者還是少數,廣大人民群眾還是更貼近于我,所以我設計了一些奇怪的模式來測試。
首先是開跑步機模式測心率。其實我實在一個室外泳池,所以開跑步或者騎行模式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你在室內泳池,又想測試心率的話就只能開跑步機模式了。
我用蛙泳游了兩個往返共200米,其他數據就不要管他了,我們只看心率,可以看到曲線是比較平滑的,而數據和我的實際感受也是相當的。在反復實測之后,對于游泳時的心率測量我大致總結出一些規(guī)律:首先,水中測量心率是可行的;其次,水要流過手腕和傳感器之間才會對心率測量有干擾;最后,在劇烈運動時,顯示心率會出現較大的波動,這并不是心率有如此大的波動,而是手臂在拍打時,動作和水流對光電感應的干擾。
所以,我建議TomTom不妨把游泳時的心率作為一個可選項開放出來,畢竟像對于傳統(tǒng)心率帶水下無法測量而言,TomTom已經有了質的進步,至于小小的不精確,大家是可以包容的。
對于TomTom在一塊鐵三表上不開放公開水域游泳模式的問題,在歐美廣大群眾中間早已經是民怨沸騰了。對此,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表示淡定,在這里我給出一個變通的解決辦法。
打開跑步模式,然后你可以正常的游泳,游完后,把數據模式改成游泳就可以了。因手表在記錄是依靠的是衛(wèi)星信號,而根本不管你在做什么。上面就是我用這種辦法記錄的游泳軌跡,請注意模式已經是游泳,同時有軌跡了。因為TomTom官方網站并不支持修改模式,所以我使用的是MapMyFitness,但是修改后,官網會把項目類型自動同步成游泳。
這個問題TomTom已經注意到了,給我的回復是:這部分已經納入修改,后續(xù)軟件升級后就會有鐵三模式
騎行測試
Tmc騎行模式可以采用GPS測速,也可以使用傳感器,在有鏈接傳感器的情況下,選用速度傳感器的數據而不是GPS,所以大家要注意設置輪徑。
在鏈接速度/踏頻傳感器時發(fā)現了一個bug:因為主機和騎行套件是分兩次送到我這里的,我在收到主機后,先用第三方wahoo的blue sc踏頻/速度傳感器做了測試,使用正常。之后,手表就無法鏈原廠的速度/踏頻傳感器。可以確認原廠的速度/踏頻傳感器也是好的,我用手機上的MapMyFitness就能夠正確鏈接并工作。
我注意到,TomTom對外設是自動識別并傳輸數據,較友商少了一個設備配對的過程,也沒有“刪除配對”這樣的功能。這樣在用戶因為傳感器損壞或其他原因需要更換傳感器時會造成困擾。在我咨詢后,廠商經過測試表示并沒有這個現象,大概是工程樣機的個體問題。
單車適配器的安裝非常牢固,同時拆裝也很方便,非常有利于鐵三比賽時的快速換項。這里有個小問題,由于手表背后的心率傳感器是凸起的,所以按鍵的時候主機會有翹動,雖然不太影響使用,但畢竟是個不好的體驗,希望后續(xù)能在適配器上有改進。
TomTom宣傳的續(xù)航時間是20小時心率、8小時GPS、手表模式100天。我們最關心的當然是GPS使用時間,根據國外跑友的反饋,實際大約可以使用6小時左右的,一個全馬或標鐵是沒有問題的。因為評測日程緊張,沒有機會做一次全充放測試,但根據測試情況推測,工程樣機的續(xù)航應該比英文版要短不少,固件恐怕還要再進一步優(yōu)化。大概是因為手表模式可以待機100天,所以TomTom設計成免關機。不過還是建議提供關機功能,不然強迫癥患者恐怕會受不了。
優(yōu)勢與不足
TomTom Multisport Cardio是一款亮點特別多,優(yōu)勢很明顯的產品
首先就是集成光電式心率感應,這是國內市場獨一無二的競爭優(yōu)勢。就全球市場而言,也僅有阿迪達斯有一款同類產品,而且阿迪達斯也僅僅只能跑步,而不具備游泳、騎行等功能。
然后是卓越的外觀設計,在外形、配色、材質和做工上都是目前同類產品中最好的。使運動手表第一次真正有了成為常表佩戴的機會。
最后是強大的第三方分享功能讓產品的附加值大大提升,包括官方在內,六個數據網站、五款iOS app、三款Android app構成的數據管理集團軍足以秒殺全部的競爭對手。
這一切都構成了TomTom MultiSport Cardio的核心競爭力。
至于極快的搜星速度;配速和測距的準確性也很高;智能藍牙接口,包括與手機的直連以及對配件的支持;重力傳感器的全面應用,室內測距以及游泳測距等等,相對于前面幾點不可替代的優(yōu)點,都顯得有些不值一提了。
另外還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菜單結構、按鍵設計簡單明了,易用性較高,非常適合大眾市場。而這也是Tmc的不足所在,運動模式和用戶界面上太偏執(zhí),難以自定義,對于發(fā)燒友來說是個不小的遺憾。這幾乎也是唯一的缺點。
定位與對比
TomTom以三代五款產品構成了完整的產品矩陣。以Nike+、runner和runner Cardio分別面對跑步的入門、中端和高端市場;而在鐵三市場上,則以MultiSport和MultiSport Cardio形成高低搭配。TomTom欠缺的就只有一款面向戶外綜合運動的旗艦產品了。
基于TomTom獨特的設計思路,我們很難按傳統(tǒng)來將它和同類產品對應。由于14款集成了光電式心率,對之前同類產品形成了技術代差,對注重心率的運動愛好者會是很好的選擇;同時,時尚的外觀也會吸引女性跑友和潮人;而強大的第三方分享功能也會是一些注重后期數據分析的跑友的最愛
確定不適合TomTom的客戶可能更容易一些,專業(yè)選手和極限賽事愛好者就算了,8小時的續(xù)航足以保障馬拉松和標鐵,但對于百公里和大鐵只能敬而遠之。910xt、Fenix和Ambit的用戶大概不會對Tmc感興趣,除非你并沒有能力發(fā)揮他們的功能。
至于其他的同類產品,只要價格上不出問題,TomTom是有全面的競爭優(yōu)勢的。
總結
Tmc讓我們擺脫了心率帶,想要運動的時候不會再被多余的附件所拖累,想動就動。
Tmc同時讓我們有了隨時觀測心率的機會,讓你能夠跟隨身體的節(jié)拍起舞而不是依靠意志苦撐。
而時尚的外觀可以讓他隨時陪伴在你身邊,心動、行動,隨“心”而動!
責任編輯:su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