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賬號需要綁定手機號才可以使
用評論、發(fā)帖、打賞。
請及時綁定,以保證產(chǎn)品功能順暢使用。
穿越“八百里流沙”走進新疆大門 理解新疆 從哈密開始
姜野仍在路上。多年前美騎網(wǎng)報道過勇敢逐夢的年輕人姜野,環(huán)騎亞洲后,現(xiàn)在開啟《復古之旅》騎行,這一站是最后一站新疆站,美騎網(wǎng)每周連載,看看他眼中的這個真實美妙的世界。
在進入新疆的第一個小鎮(zhèn)星星峽度過一夜后,次日清晨我們起床發(fā)現(xiàn)天空有烏云,地面有積水,但似乎并不會有大規(guī)模降雨,于是還是按時出發(fā)了。
從賓館向前不遠,就是一處檢查站,警察查看了我們的身份證和行程碼。因為近日遼寧營口鲅魚圈有新增本土病例,在發(fā)現(xiàn)我是從遼寧來疆后,警察命令我們到北側(cè)進行核酸檢測。這里的警察再次認真查看了我的行程,在仔細確認后,安排我們排隊等待進行檢測,這是我在疫情爆發(fā)以來第一次做核酸檢測,整個過程很快,護士用一根長棉簽在我的喉嚨里轉(zhuǎn)了幾下就結(jié)束了,除了有一點干嘔的感覺,別無其他。最后,警察遞給我們一張紙條,并告訴我們?nèi)齻小時后自行掃碼查看檢測結(jié)果。
就這樣我們騎上車子繼續(xù)踏上了連霍高速公路向西駕去。自從鲅魚圈疫情爆發(fā)以來,我始終擔心會因此波及到我的旅行,最后總算是有驚無險的進入新疆了。
在新疆的第一天騎行,始終行走在高速公路上,相比此前的312國道,高速路更加安全,因為這里有寬闊的應急車道,而且對向車道與同向車道分離開來,所以整條公路都寬敞了起來。
哈密和瓜州之間的荒漠在古代被稱為莫賀延磧,連接兩地的道路被稱作莫賀延磧道,這里常年大風,中途無任何補給,只有幾處臨時停車休息區(qū)。
因為前一天夜里下了雨,早晨出來體感比較冷,尤其是迎面吹來的冷風,讓人十分懷念溫暖的被窩,中途還下了小雨,不過很快就停了,太陽也出來了,渾身暖和了不少。
下午在收費站,被警察攔下,他說不能上高速騎車,這個我們也清楚,要不是只有這一條路,誰會上高速騎行呢?奇怪的是為什么星星峽的警察就默許了呢?兩地警察口徑不統(tǒng)一,讓人摸不著頭腦。
他叫我們在前面6公里處下高速,但我們沒有聽他的,偷偷在高速上繼續(xù)前進,因為下了高速,老312國道要繞很遠的路才能到哈密。
又是頂了一天大風前行,老王有些疲憊,所以我們在距離駱駝圈子12公里的一處橋洞下露營休息,這里可以看到前方東天山上的白雪閃著銀光。皚皚的白雪就像是茫茫戈壁灘中的燈塔,古往今來指引著東西往來的旅人,看到它,就知道已經(jīng)走出了莫賀延磧,哈密到了。黃昏,落日很美。
這是從離開瓜州后,第一次看到大片的綠色,天山下生機盎然,葡萄園連接著棗樹林,玉米地環(huán)繞著村舍。
戈壁灘上遍布的孔洞是中國古代工程奇跡之一的坎兒井,通過它把天山融水引入村莊,才有我們眼前的良田萬頃。
我們從兵團十三師進入屯墾區(qū),這里的作物主要是葡萄,紅棗,玉米,和棉花。上次來哈密是2013年,時隔八年,哈密變化很大,城市街道干凈寬敞,在戈壁灘上建設(shè)這樣一座綠油油的城市實在值得驕傲,市內(nèi)街道寬敞,綠樹成蔭,井然有序,各民族同胞和諧的生活在一起,新疆東大門一派欣欣向榮。
到了哈密,哈密回王陵一定要去看看,自1709年第一代哈密王--扎薩克額貝都拉死后便葬于此。從此這里便成為清代哈密歷代回王的墓葬建筑群。在建筑形式上,以伊斯蘭式的穹隆為基礎(chǔ),同時吸收了漢族八角攢尖頂及蒙古式盔頂?shù)哪举|(zhì)結(jié)構(gòu)建筑形式,將多種風格融為一體,極具特色,是漢文化、蒙古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相融合的產(chǎn)物。院內(nèi)有座艾提卡大清真寺,寺內(nèi)可以容納5000人做禮拜,院內(nèi)有許多果樹,如杏樹,桑樹。
在回王陵旁邊還有兩座博物館,一個是新疆十二木卡姆博物館,一個是新疆哈密博物館,對于喜歡博物館的朋友也是一處不錯的選擇。
哈密作為新疆東大門,也是許多旅行者來新疆所到達的第一站,這里沒有濃郁的民族風情,正是因為如此,哈密給許多初到新疆的內(nèi)地朋友起到了一個很好的緩沖的作用,讓你在未來新疆的旅程中開了一個好頭,你會慢慢喜歡并理解新疆。
未完待續(xù)。
責任編輯:張半仙兒